雷火竞技只有技术升级、平台自律、政策完善、社会供给和家庭监管共同发力,才能有效避免孩子们被手游裹挟,守护他们健康成长。
“还有20分钟才到我们,这局打完刚好。”“吃饭快点!对局马上开始了。”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众多未成年人深陷手游泥潭,通过租号、借号等方式绕过防沉迷系统,沉迷至凌晨四五点,这已成为不少孩子暑假的常态。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之一,但过度沉迷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业以及生活习惯造成不利影响。暑假本是孩子们放松身心、充电蓄能的时期,如今却被手游填满。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未成年人容易陷入无节制的游戏循环,一旦这种“茧缚形成,即便过了暑假也很难“破茧”,不良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
防沉迷系统失灵是首要短板。人脸识别等措施虽有一定作用,但触发机制不固定,容易被第三方上号器绕过,部分小程序游戏甚至无需实名认证,可任意进入游戏世界解铃还须系铃人,游戏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采用动态生物识别技术,在登录、充值等场景强制触发人脸识别,并结合AI分析未成年人碎片化操作习惯,提高技术防控的精准度。毋庸置疑,只有技术屏障足够坚实有效,手游才难有填满孩子们整个时空的可能。
此外,尽管有关部门推行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已实现跨软件游戏时长统计,但账号冒用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游戏登录验证简单,对租号行为默许纵容,平台监管疲软甚至“睁一眼闭一眼”,这也为“茧缚”的形成创造了机会。如果不能强制推广应用实名验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未成年人借号、租号、买号“畅游”网络世界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同时,各大游戏平台必须强化制度建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打击租号黑产,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
另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存在操作性不足、滞后性等问题。虽然规定了账号租售最高可吊销许可证,但实际执法中多以低额罚款为主,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同时,暑期未成年人课余活动供给不足,要么机会少,要么成本高,而游戏门槛极低,这也让未成年人更易倒向手游。当然,撕破“茧缚”,家庭层面也要发力。暑假期间,部分家长将手机当作“电子保姆”,缺乏对孩子的有效陪伴与规则设定。有的家长不仅自己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还把身份证交给孩子登录游戏,起到了错误示范作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好第一道关,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与孩子约定游戏时间并帮助其养成健康习惯。同时,家长要充分利用手机的未成年人模式功能,实时监控孩子的游戏行为,避免孩子沉迷其中。
手游填满暑假,“茧缚”亟待撕破。只有技术升级、平台自律、政策完善、社会供给和家庭监管共同发力,才能有效避免孩子们被手游裹挟,守护他们健康成长。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稿费从优。